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 梁银妍 汤立斌)2024陆家嘴论坛6月19日在上海举行,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论坛上发表讲话,对如何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阐述,并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、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、保护投资者等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。
Hartnett在周五的报告中表示,近期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已经“患病”,离大型科技股失去主导地位就只差一个糟糕非农就业的距离。
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,下一步,证监会将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的十六项措施以及“科创八条”逐项落地,加快修订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等配套制度,培育壮大母基金、并购基金、S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。同时,鼓励上市公司实施以提升持续经营能力、实现转型升级为目标的产业类兼并整合,坚决打击借重组炒作“壳”资源、财务造假、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。
针对市场关注的退市问题,后续证监会、沪深交易所将会同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,持续强化自律监管、行政处罚、刑事追责、民事赔偿等全方位立体式追责,坚决防止“一退了之”。一方面,就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“害群之马”强化问责追“首恶”,及时予以立案查处,从严处罚“关键少数”,用监管行动表明“退市不是免罚牌”,并避免“一退了之”。另一方面,刑事、民事等多方面追责救济同步跟进,加大对违法“首恶”的刑事移送力度,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。
加快修订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等配套制度
论坛上,吴清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,进行了详细阐述,包括提升多层次市场的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、壮大耐心资本、从制度机制以及理念上解决包容创新的问题。
业内人士认为,陆家嘴论坛上发布的系列措施,为科创板和资本市场注入了新发展动力。通过增加包容性,吸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、高质量的公司,给质地好、有潜力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资便利。随着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、防范风险、促进高质量发展,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也将得到更好提升。
针对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方面,吴清表示,围绕创业投资、私募股权投资“募投管退”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,引导更好投早、投小、投硬科技,促进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良性循环。
记者获悉,下一步,证监会将多措并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。具体包括,落实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》,加快修订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等配套制度;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出台支持创业投资政策文件,并做好相关政策文件、规则的贯彻落实工作,壮大耐心资本;丰富产品类型,培育壮大母基金、并购基金、S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。
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3月,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股权创投机构1.3万家,规模超过14万亿元,居全球第二。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看来,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是推动科技创新,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投融资手段,能够引导多渠道资金投向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优质创业企业,聚焦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领域,促进技术、资本、人才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进行有效结合,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;聚焦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,深度扶持“早、小、硬科技”企业,打造产业“独角兽”,培育新产业(300832)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促进新旧动能转换,驱动经济新增长。
推动“科创八条”逐项落地
吴清表示,证监会将发布深化科创板改革的八条措施,进一步突出科创板“硬科技”特色,健全发行承销、并购重组、股权激励、交易等制度机制,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5月底,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达572家,总市值5.17万亿元,IPO融资总金额9091亿元,汇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,强磁场效应持续放大,成为“硬科技”企业上市首选地。
此前,证监会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的十六项措施,旨在进一步强化对新质生产力支持的精准性有效性。记者获悉,后续,证监会和交易所将系统落实新“国九条”要求,进一步加强监管、防范风险、促进高质量发展,切实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,将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的十六项措施以及“科创八条”逐项落地,全方位立体化发挥上市融资、并购重组、债券发行、私募投资等功能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。
“资本市场发展最好的态势,应当是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能够联动起来。”申万宏源证券(000562)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说,金融投资、股权投资和实体投资三者要统一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认知。同时,金融机构也要提升对科技创新、数字化的认识程度,不能对创新进行简单的“贴标签”,而是要进行科学辨别,并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以及具体落地场景有机结合。
运用多种工具实施并购重组 支持行业龙头、链主企业做优做强
吴清表示,支持上市公司运用各种资本市场工具增强核心竞争力,特别是要发挥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,助力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横向、纵向整合协同。
上证报记者获悉,下一步,证监会将持续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份、现金、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实施并购重组、注入优质资产。具体而言,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以优质大市值公司、国家重点支持行业企业为“主战场”,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聚集,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,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;鼓励上市公司实施以提升持续经营能力、实现转型升级为目标的产业类兼并整合,结合国情市情提高监管政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,支持行业龙头、链主企业做优做强;坚决打击借重组炒作“壳”资源、财务造假、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,加强投资者保护,维护资本市场“三公”秩序。
业内人士提及,从近年来完成的重组交易来看,产业并购成为主流,跨界并购及重组上市大幅减少。八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为产业链横向或纵向并购,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实施重组,产业整合特征更加明显。多数重组达到预期效果,涌现出一批通过重组做优做强的典型。
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看来,通过并购重组,公司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。这不仅可以消除产业链中的冗余环节,还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,增强核心竞争力。通过并购,企业能够快速获得关键技术或市场份额,加速创新和市场扩展。
针对中介机构如何更好充当“撮合者”,章俊表示,中介机构扮演好沟通协调者的角色,能够帮助各方面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,有效推进并购进程。下一步,中介机构需要加强对行业趋势和目标企业的研究,提供专业的评估和建议,帮助客户做出更为合理的并购决策。同时,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,中介机构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,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,包括加强法律、财务及市场分析能力等。
退市不是免罚牌 坚决防止“一退了之”
吴清表示,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,证监会正在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构建综合惩防体系,强化穿透式监管,鼓励“吹哨人”举报,压实投行、审计等中介机构“看门人”责任,汇聚部际协调、央地协同的合力,提高发现能力、惩处力度和防范水平。对于造假者和配合造假者,将一体查处,全方位立体化追责,对涉及犯罪的,坚决追究刑事责任。
据了解,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。下阶段,证监会将坚决打击和惩治重点领域财务造假;健全线索发现机制,强化穿透式监管,深化行刑衔接协作,提升证券执法司法质效;强化国资、金融、财政等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执法协作,汇聚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合力;加大行政、刑事追责和民事赔偿立体化惩处力度;增强公司治理内生约束,标本兼治,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;坚持“追首恶”与“打帮凶”并举,强化对造假责任人及配合造假方全方位追责,对涉嫌犯罪的,坚决追究刑事责任。
数据显示,2023年,证监会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17件,同比增长19%;作出行政处罚539件,同比增长40%,处罚责任主体1073人(家)次,同比增43%;市场禁入103人,同比增长47%;罚没63.89亿元,同比增长140%,“零容忍”打击高压态势不断巩固。
“退市不是免罚牌”
吴清还提及,针对退市涉及的投资者保护,证监会的态度非常鲜明,对其中的违法违规问题,必须“一追到底”,依法从严惩处相关责任人员,决不允许“浑水摸鱼”“一退了之”。
记者了解到,今年以来,证监会已依法将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责任,后续司法机关将根据查办进展依法公布案情。今年以来确定退市的公司中,*ST华仪(600290)等9家公司退市前已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文书,*ST左江(300799)等13家公司已被立案调查,证监会将依法从严从快作出行政处罚。
章俊表示,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的现象是资本市场成熟与发展的必然趋势。常态化退市制度能够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运作,通过淘汰表现不佳或财务不健全的公司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市场整体质量和效率,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“上市公司退市的缘由不尽相同,目前大多是触动退市红线的被动退市。”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,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实现“应退尽退”,既需要建立健全退市制度,明确退市标准和程序,确保退市制度的公正、公平和透明;也需要加强对退市公司的监管,针对退市公司出现的违规行为,要加强对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力度,确保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。
下一步,证监会将更大力度落实投资者赔偿救济,发挥证券投资者保护机构作用,综合运用代表人诉讼、先行赔付、专业调解等各类方式,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。相关单位将加大代表人诉讼的适用力度,积极为投资者主张权益;灵活运用代位诉讼、支持诉讼,应对损害公司利益行为;提升民事诉讼的便捷性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,强化投资者追责意愿。